漆的历史脉络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漆的历史脉络

 漆的历史脉络


初露曙光的史前漆器

 

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生漆并用以制器、使用漆器的国家。大约在8000年以前,漆器走进了人类社会,无数的出土实物和史料记载证明,漆器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了不起的伟大发明,一件件精美漆器的考古发现,不仅蕴含着人类的思考和文化记忆,还是美丽永恒的象征,它们历经时光的雕刻,在技术的进化中,传承着华夏文明。



8000年前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“漆弓”,被专家称之为中国的“漆之源”


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



  逐渐成熟的夏商周漆器

 

  夏商周三代是漆器技术的成长时期。虞夏之质,殷周之文,精湛的工艺反映了当时成熟的漆器制造技术水平。它以木胎、夹纻胎、陶胎、金属胎、骨胎、皮胎等为骨,以彩画、嵌贝、镶玉、贴金、雕绘、堆漆等为饰,制造繁华。器类增多,有:生活用器,有饮食器、梳妆器、居室用器等等。


西周,北京房山琉璃河殷商遗址出土的漆器,此件觚镶嵌金箔和绿松石


西周,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出土,该漆器镶嵌蚌片(砗磲),高54cm



华丽浪漫的春秋战国漆器

 

  春秋战国时代漆器工艺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技术,生产规模日趋扩大,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,漆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。这一鼎盛时期从战国一直延绵到汉代。漆器的制作已社会化,漆器的使用得到社会的认可,其轻便、无异味、耐腐蚀等特性已被人们普遍认知。漆器制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阶层。从墓葬出土的文物来看,显示统治者地位的陪葬品中,漆器逐渐增多,而青铜器逐渐减少,这说明当时漆器工艺已相当成熟。春秋战国漆器以木胎居多,采用斫制、挖制和雕刻等方法。花纹精细流畅,绮丽无比。花纹图案除菱形纹、方块纹、三角纹等几何纹之外,更多的是用点纹、目纹、涡云纹、圈点纹、夔纹和龙凤纹。漆的色调以红、黑两色为主,其特点是“朱画其内,墨染其外”。器内涂朱红色,明快热烈;器外髹饰黑漆,沉寂凝重,红黑对比,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,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,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。

 

乐舞纹鸳鸯盒战国长10.3cm宽6.4cm高8.6cm

 

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




龙凤纹盖豆战国通高24.3cm口长20.8cm宽18cm

 

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




鼎盛繁荣的秦汉漆器

 

  秦汉时期,在战国时期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,漆器的发展延续了战国漆器工艺的精华,在艺术上有更多楚文化的痕迹。漆器手工业在大一统的文化交汇和技术碰撞中,随着铁制工具的普及、“油漆“技术的发展,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当时不同质料的器物,凡可以髹漆的可谓无器不髹。漆器胎骨包罗万象,有木、麻布、竹、陶、铜、铁、角、皮、缯帛、藤、骨、石、金、银、铅、牙骨、玳瑁等等。髹漆工艺有素髹、髹画、锥画、堆髹、镶嵌、釦饰、金薄贴花、雕塑、填漆等。器类有盛器、兵器、车器、寿器、乐器、文具之别,又有家具、博具、天文器械、漆纱之制等等,还出现了多功能、组合化、系列化和成套设计的漆器形制。比如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九子奁、3号墓出土的双层长方形漆奁、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套装彩绘漆耳杯盒等等。


秦秦兵马俑




西汉 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套装彩绘漆耳杯盒


西汉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九子奁


日益完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漆器

 

 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,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,漆器开始向多样化发展,工艺装饰手法也更加细致深化。漆器纹饰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增加,各种各样的飞禽、草虫、走兽、舞蹈、音乐、宴会、狩猎及人物叙事入画,开始出现在漆器上。三国时代的曹魏,文献中记载了漆器的精美和贵重,器物种类和髹饰品种都不少。南北朝时期,以山西司马金龙墓、江西南昌市晋墓和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漆器为代表。密陀僧的使用,绿沉漆、犀皮漆的出现,戗金工艺的进化、夹纻造像技术的盛行,尤其是夹纻造像技术的出现堪称漆器制造技术史上的一次升华,到了两晋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,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趋势,人们大造佛像,技术不断创新,除了采用的传统的造像法外,还采用了漆器夹苎工艺造像,夹苎工艺更具优越性。它轻巧方便,可以便装在车载游行,被名称为“行佛”,而且夹苎佛像比泥佛更坚固得多,因此极为盛行。


三国朱然墓出土的银扣皮胎犀皮漆耳杯安徽省博物馆


东晋宴乐圆漆盘


东晋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山西大同博物馆



富丽堂皇的隋唐五代漆器

 

 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各种独立作坊的扩展,漆器产品数量增多,并且普遍到各阶层。从文献记录及保存的漆器实物和墓葬的发现品来看,金银平脱工艺是金银细工与漆器的结合,是更加突出的品种。螺钿镶嵌及夹苎造像亦都有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新创造了平脱、末金镂、雕漆、库路真等新的技法和新品种。统治阶级大量地使用各种漆器,因而促进了漆器品种的扩大。绿沉漆在隋唐承继了前朝成就,仍然被发展使用着。

 

  隋唐五代期间漆器种类不断丰富和精巧,有日用品,如盒、盂、钵、盏、册匣、镜、瓶、宝孟、琴等。其器形变化无常,圆形器物口沿喜用多曲形,方形器物喜用委角形。如监利出土的一批唐代漆器,有五曲梅瓣形圈足碗、五曲瓣形圈足碗、五曲梅瓣形盘等。唐代漆器金碧光辉,各种新技法相继问世,金银平脱、雕漆和螺钿镶嵌等设计精巧、价格昂贵的漆器可谓隋唐五代工艺一绝,使得这个期间漆器的装修富丽精巧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。此外朱遵度《漆经》问世,惜已失传。

唐髹漆金银平脱黄釉秘色瓷碗法门寺博物馆


唐螺钿镶嵌五弦琵琶日本正仓院


唐平脱漆胡瓶日本正仓院



工艺精良的宋元漆器

 

  中国传统漆工艺到了宋元时期,制作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。主要髹饰品种有一色漆器、堆漆描金、鎗金和雕漆。宋代一色漆最为流行,战国、秦汉时期盛极一时的彩绘至此变为纯粹漆色的表现,显现出时代审美趣味的改变。宋代的漆艺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描金堆漆、螺钿、戗金、雕漆等。嵌螺钿是宋代漆器的又一重要品种。宋代的螺钿跟前代比更薄且精细,在薄薄的螺钿上刻出精巧的花纹。雕漆的兴起是宋代漆器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。尽管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工艺,但确切的实物却至今未见。目前,所见最早的雕漆实物是宋代的作品。元代戗金漆器已很盛行,浙江嘉兴西塘杨江人彭君宝就是当时戗金漆器的名家。元代戗金漆器在国内保存下来的不多,大多流往日本。造型多为箱盒,其中有一件孔雀纹经箱,戗金划丝细密,物象甚繁,极其华丽。螺钿镶嵌在元代已流行薄螺钿,薄螺钿镶嵌出来的花纹图案精细如画。


南宋漆盏托


元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



千文万华的明清漆器

 

  明清两代社会稳定、经济繁荣,漆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。漆器制造循宋元之古法,师夷之长技,日臻成熟,髹漆工艺体系完备,名匠先后辈出。他们或继轨前人,或独创新技,“功一器,治一业”,造诣深厚,成就卓著。如杨茂、张成治剔红,江千里治嵌漆等等,各有所长。明代黄大成著《髹饰录》将髹漆工艺分为素髹、罩漆、描漆、描金、堆漆、填漆、雕填、螺钿、犀皮、剔红、剔犀、款彩、戗金、百宝嵌等14大类。纹饰一改以前的几何纹、动物纹、图案化纹饰占主流地位的传统风格,开始追求生活情趣与自然美。作品题材多取自于自然界景物,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。漆器器型小到盘、盒、碗、碟、壶、文房用具,大到屏风、宝座、床榻、桌椅、条案以及挂屏、香几、家具等等,各门各类,千文万华,“别出新样无穷尽”。

明早期剔红牡丹纹香盒


黑漆描金开光方胜式盒清乾隆

  长36.7cm宽19cm高3.7cm

  故宫博物院藏





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    地址: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秀雅路995号   

联系电话:029-88681025 传真:029-85254490  邮箱:sqsban@163.com

陕ICP备09000146号 技术支持: 众邦云